今年醫藥行業的10個關鍵詞 哪個正在影響你?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1-1-1 打印內容
2020年還差幾天就要過去,對于所有人來說這一年過得都很不容易,醫藥行業更是在風口浪尖上受到沖擊,所以有必要按慣例總結10大熱詞并對來年的行業變化做個展望。
疫情
這個詞在去年最大膽的展望里估計也不曾出現過,而且它后來在中國和國外的走勢也是一波三折,照這個趨勢明年它也會留在熱詞榜上。
1月份醫藥銷售非常正常,普遍企業都是開門紅;2-3月保命要緊,防疫物資成為主角,藥品供應主要是保障現有患者能拿到藥,新患者大幅減少,醫藥產品銷售同比大幅下降;4-6月局部疫情反復,市場逐步復蘇;3季度后醫藥市場才開始回歸正增長。各大子行業除了涉及疫情防護與救治的品類獲得正增長,醫藥工業,商業,零售全年同比都是負增長,住院和呼吸相關用藥都是重災區。
中國疫情雖然已經得到全面控制,但它對就醫和醫療行為的有些影響卻還長期存在。例如人們養成了外出戴口罩的習慣,呼吸道傳染疾病的發病譜也出現改變。
集采
這幾年集采永遠是醫藥熱詞的C位,從去年到明年和未來很多年。今年雖然疫情防控是主角,但稍有平復后集采又露出王者氣質。
國家集采今年是看點太多了:先是4+7產品全國擴圍落地,然后是第三批帶量采購新規推出和執行,10月份器械產品中的明珠“冠脈支架”集采再次跌落了所有人的眼鏡,大于90%的降幅宣告器械耗材絕不是降價的避風港。12月又宣布了第四批國家集采目錄。去年國家集采還多次上新聞聯播,今年雖然降幅更大但已經不再是新聞,只是再次確認了一個預期:2021年還有兩輪。
沒有國家集采那么高調但更加難應對的是省級集采,它包羅萬象,品種比國采廣得多,集采頻率高得多。無論產品是否過評或是否醫保,也無論是否針劑或中藥或生物制品;各聯盟的規則都不一樣,有按質量分層比較的也有不分層只看降幅大小的,而且多數有三輪報價。帶的是聯盟內的部分用量,但可能引發全國價格聯動造成未來全國普降,所以中或不中標對藥企都是糾結的選擇。
盡管大家還是對集采目錄很關注,對規則的任何調整都很在意,然而在戰略上大家已經不再過分擔憂了,第三批集采結果出來后相關公司的股價波動也比第一二批小得多了。因為大家都形成了一致預期:做仿制藥的那是化工行業,醫藥行業是要搞創新藥的。
醫保改革
作為實質上的單一支付方,醫保局對醫藥行業的影響力是空前的。醫保局也在建立高效支付機制,嚴密資金監管和籌資的可持續性上下了很多功夫。除了之前提到的醫保局主導的國談和集采,今年最大的動靜就是DRG和DIP的全國加速落地,它們會極大改變醫院診療行為,間接影響藥品和耗材的使用。醫保局今年還落實了醫保電子憑證,啟動了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有利于異地就醫直結,也為未來醫保全國統籌打下伏筆。另一個引起較大反響的政策是取消城鄉居民的個人賬戶,建立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除了政策,醫保局對新冠疫苗接種,慢性病早篩和腫瘤基因檢測等項目要求醫保支付提案做出的否決回應也很受關注。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