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創新藥為啥總是難產?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2018-10-19 打印內容
“藥品的競爭非常激烈,同樣的產品,早上市和晚上市對企業的影響極大,在對外企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的同時,應當注意標準一致、一視同仁,否則不利于國內企業的創新和發展。”陳凱先說。
環節眾多 新藥進醫保、醫院難
“藥品生產出來了,要想進入醫院,讓患者用上,還需要經過重重關卡。”丁列明說,當前,一款創新藥要進入醫院,必須通過各省招標,由于各省招標采購周期不統一,無備案采購窗口的省份,如果新藥上市后未趕上招標時間,就需等待新一輪招標采購的啟動,短則1—2年,長則3—5年。
凱美納,我國第一個腫瘤靶向藥物,用于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被譽為“堪比民生領域‘兩彈一星’的重大突破”。然而,上市7年多,在全國范圍內,仍有90%的醫院開不出這個藥。
“中標之后,還要通過藥事委員會環節,其直接掌握著藥品能否進入醫院的‘生殺’大權。”丁列明說,與藥品招標一樣,藥事委員會的新藥審批周期沒有統一規定。此外,雖然國家明文規定不能二次議價,但部分醫院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變相的“二次議價”。
終于進入了醫院,也并非萬事大吉,還要面臨藥占比(即藥品收入占醫院收入比重)的考核。該制度原本是為了倒逼公立醫院合理用藥,但在實際執行中,有專家表示,存在過度行政化的問題:一是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醫療機構(特別是腫瘤專科醫院)存在“一刀切”現象;二是對一些有效高價藥、無效“神藥”都嚴格控制,結果導致有效高價藥被“誤傷”,創新藥即屬于誤傷之列。
再就是進醫保難,上次國家醫保目錄調整時間間隔了7年,這期間上市的新藥都無法納入醫保。“在歐美發達國家,新藥能很快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美國、法國的新藥從上市到進入報銷目錄,平均只要6個月;德國、英國平均僅為1個月。”丁列明說,期待加強醫保準入與市場準入的銜接,打通藥品從企業到醫院的“最后一公里”,可以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做法,取消創新藥的招標環節,創新藥上市后直接進入醫院銷售,并及時將療效明確的創新藥納入醫保目錄。
陳凱先也認為,新藥研發企業在研發過程中需要長期投入,資金壓力巨大,藥品上市后盡快納入醫保,使企業快速收益,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繼續投入新的藥品研發。醫保目錄定期加快更新,有助于激勵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保護創新 可適當延長專利保護期
“國內知識產權保護還不健全,使得很少有企業愿意投入巨額資金去做原創新藥的研發。”一位在美國從事新藥研發的人士說。
一般來講,創新藥專利保護期是20年,一款新藥從研發到上市至少要10年,國內需要的時間可能還要更長一些。因此,丁列明認為,對研發和審批占用時間過長的創新藥應適當延長專利保護期,這對鼓勵創新意義重大。以美國為例,198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藥品價格競爭和專利期恢復法》,后又相繼出臺配套法規和修正案,確立了藥品專利期延長制度。該法實施后,美國的專利藥平均有效專利期從9年延長至11.5年,延長5年(最長延長期)的專利藥占全部新藥申請的9%,延長3年以上的占34%。
上篇:
下篇: